日前,在西安市高铁东城学校明亮的体育馆内,六年级、七年级学生的入学规范教育正有序展开。
而在20公里外的西安市浐灞国际港右岸高中项目建设工地,秋雨并未阻挡施工进度,工人们正在为主体结构封顶做最后的冲刺……
一边是书声琅琅的现代化新校园,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建设现场,这是西安市2025年“为民实事”教育领域学位供给攻坚工程的生动写照。
据悉,今年,全市计划“开工新建扩建高中8所,年内完成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1所,新增学位1.53万个”。
令人欣喜的是,截至目前,11所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已于8月底全部完工交付,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所普通高中项目建设呈现出梯次推进的良好态势:2所率先完工,2所主体封顶,2所主体施工,2所基础施工。学位供给攻坚战稳步推进,正在兑现着西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庄严承诺。
暖心回迁
一所还建学校的教育承诺
记者了解到,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高铁东城学校于今年秋季学期正式投用,其建立背后有着特殊的意义。副校长赵媛媛动情地说:“学校里的学生有新入学的,也有曾经就读于灞桥区湾子小学、灞桥区三殿中心小学的学生。当时,当地群众为支持高铁东站建设而迁出。如今回迁,这是一所还建的学校。”
由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托管,灞桥区纺织城小学帮扶,高铁东城学校自建设之日起就承载着政府对百姓的承诺。走进教学楼,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让人眼前一亮。智慧黑板、中央空调、暖气一应俱全,每个学生都拥有个人储物柜,可调节高低的桌椅呵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记者看到,最特别的是教室里的课桌摆放方式——不是传统的“排排坐”,而是5人一个小组的“圆桌式”布局。
“这是移植了东城一中创设并实践13年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东城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李少臻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培养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让小组充满凝聚力,也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变得更强。
师资力量的强化也是学校的一大亮点。赵媛媛说,教师按学科专业结构精准配置,核心团队来自东城一中教育集团和纺织城小学,并吸纳各地优秀教师。学校现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市级教学能手9名、区级教学能手16名。
未来可期
这所新建高中打造教育新标杆
秋雨绵绵,浐灞国际港右岸高中项目建设工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100多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作业。项目负责人秦栩戴着安全帽,在工地上来回巡查。他说:“项目占地约63.4亩,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规划36个班级,可提供约1800个学位。”
目前,所有建筑单体都在全力施工。教学综合楼施工至地上4层,宿舍综合楼施工至地上2层,风雨操场正在进行地下室施工。“预计今年10月底全面封顶,明年9月开学正式投入使用。”秦栩说。
建设过程中的挑战不容小觑。秦栩特别指出了风雨操场的施工难点:含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设置在一层屋面,属于架空式操场。地下一层中间部分为室外下沉庭院,设有篮球场、排球场等运动场地。其中,最大钢筋混凝土结构梁跨度达76.2米,框架柱均为弧形造型加腋柱。
设计理念的先进性体现在每个细节中。据介绍,项目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教室采用节能门窗、高性能保温材料及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中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下沉绿地、透水铺装等措施,实现水土保持和雨水利用。
“浐灞国际港右岸高中将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依托,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高中。”西安交大附中副校长窦小刚说,“通过与相邻的西安交大附中浐灞右岸学校形成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建设‘素质教育高水平学校’‘新型现代化学校’,探索小学、初中、高中及高校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重点强化学术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按时保质
学位供给背后的“西安速度”
提升教育保障水平是重要的民生工程。2025年以来,西安市教育局紧紧围绕市政府“为民实事”部署,着力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相适应的城乡学校建设机制,通过持续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有力回应群众“上好学”的迫切期盼。
在推进普通高中及中小学幼儿园两类学位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市、区县教育部门协同发力,打出贯穿项目全周期的“组合拳”:从计划下达到过程督导,从审批协调到质量验收,实施精细闭环管理。11所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已于8月底全面完工并交付投用,8所普通高中项目均按计划推进。
为保障目标高效落实,西安市教育局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项目推进体系:明确任务、加强协调,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全力为项目建设“抢时间”;强化统筹、健全机制,压实区县、开发区主体责任;细化台账、加强督查,以月度清单和动态调度推动项目按时保质完成。这一系列务实举措,正是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的生动缩影,彰显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定决心。
从高铁东城学校书声琅琅的崭新校舍,到浐灞国际港右岸高中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西安正以实打实的学位供给、看得见的建设成果,书写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教育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