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六个改革’
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未央区区长王小育、阎良区区长于海夫、长安区委书记吕强、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到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丽萍主持。
过去一年,未央区、阎良区、长安区、高陵区分别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2025年还将有哪些重点工作举措?
未央区
2025年一季度,未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5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方阵,顺利实现“开门红”。未央区区长王小育介绍,过去一年,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首善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顺利实现市级考核“五连优”。
一是经济运行向稳向好
86个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7亿元、增长7.1%,创历年来新高。
二是产业发展转型突破
认真落实“产业强市”战略,招引落地2个国家级“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填补了西北地区高端机器人产业空白。
三是内生活力显著增强
深入推进“五上”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新增“五上”企业283家,是2023年的4.6倍,总数达685家,排名全市区县前列。
四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遗址区历史性实现市政自来水“村村通、户户通”,33个村、13.3万群众喝上了“稳定水、放心水”。
五是社会大局平稳有序
世茂璀璨倾城、汉城湖畔二期1258套住宅如期交付,“保交楼”任务全面完成;大学城片区等4个项目近万名群众顺利回迁。
下一步
未央区将紧扣
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部署要求
突出做好5个方面工作
推动未央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千方百计稳增长强活力
全面加快项目建设,以“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为引领,用好“三级包抓、四级调度、项目代办”等10项措施,做好要素保障、加快手续办理,全力推进92个在建项目快建多投,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0亿元以上,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促进消费提振,充分释放“两新”政策叠加效应,开展“2025乐购未央”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600场以上,精准投放电子消费券,推进“焕新未央·乐享生活”百大品牌进社区活动,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80亿元,最大限度把辖区人口“流量”转为消费“增量”。
全员参与招大引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策划开展“投资未央·赢领未来”等大型招商活动10场以上,紧盯头部地产商、零售业巨头、知名品牌酒店,开展全员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落地10亿元项目5个、1亿元项目10个,推动更多大企业、好项目落户未央。
全力以赴蓄动能育新机
以3个重点片区为支撑,围绕土地、项目、产业3个关键点精准发力,促进片区高效开发、内涵提升、精明增长。
团结片区锚定“政经副中心”目标,加快把2400亩土地存量资源转化为发展增量,年内计划出让844亩土地,最大化释放红旗铁路公园辐射带动效应和片区开发价值,打造产业繁荣、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更新示范片区。
六村堡片区突出“做熟园区、以园聚产”,加快完成约2200亩土地征收报批,有序推进“五横两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产业,计划5年内建成千亿规模的现代都市产业园区。
西航产业片区以“小核心、大协作、集群发展”为主线,围绕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两大产业链,加强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等企业合作,分批开发航发动力公司周边658亩可利用土地,建设航发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聚集,助力航发动力产业链总产值向300亿元迈进。
不遗余力抓改革促创新
服务西北有色院科研需求,促进新材料等科技成果在地转化,推动全年新增转化企业20家、转化项目10个以上;联合西安交大、西安理工大等高校共建“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开展机器人产业技术科研和成果转化,提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努力打造“创新强区、产业强区”。
以未央区“优化营商环境30条举措”为抓手,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示范建设,优化行政审批“1+N+Y”远程踏勘技术服务,做实“政企见面会”“首违不罚”“无事不扰”白名单等创新措施,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市场活力“大变化”,推动全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23万户,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用心用情优服务办实事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进基础教育提升“1615计划”,做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加强青少年心理疏导,“五育并举”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均衡优质。
着力推动医疗资源扩量提质,启动通用医疗三甲医院建设,促成市四院未央院区开建,持续提升6家“卫星医院”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让群众就近享受普惠优质医疗服务。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需定供、因地制宜,以“一老一小”人群需求为重点,年内再建成4个国家级、6个市级嵌入式社区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更精准、更普惠、更便捷的服务,让“小社区”托起“大民生”。
守牢底线防风险保安全
细化隐患排查,拓展延伸消防安全“七个全覆盖”行动,常态化做好社区、餐饮店、校园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基层安全综合水平。
强化城市韧性,实施“1+5”地下管网及设施安全能力提升行动,加快20个地下管网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
深化基层治理,优化“社区治理、网格服务、警社共治、居民自治、社会力量参与”五条工作链,用好“小区工作站+楼栋长”机制,推动安全治理资源向基层倾斜;计划6月20日前建成区街综治中心,实现“一扇门”化解矛盾纠纷,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未央。
阎良区
阎良区区长于海夫介绍,过去一年,阎良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总基调,超预期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1项经济指标保持正增长,5项指标排名全市前三。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3%;外贸逆势上行,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9%。
二是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19个省市级重点项目总投资、年投资保持区县第一;全球最大的12.5万吨多向模锻液压机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49个项目竣工投产,驻区航空单位科研生产任务饱满。辖区航空企业2000余家,2024年航空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
三是改革活力加速释放
77项营商环境突破年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获评2024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区,全年新增市场主体4700余家。
四是城市能级不断跃升
24.5平方公里省级航空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北新的产城融合片区形成规模。新建口袋公园4个,新增绿地4.6万平方米;实施39个老旧小区改造;36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5个、市级美丽村庄3个。
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10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10个“保回迁”项目顺利竣工,9个“保交房”项目全面交付。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1天,较2023年增加21天。社会治安满意度全市第一。
2025年
阎良区(航空基地)
将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奋力谱写
中国式现代化阎良实践新篇章
坚持龙头带动
持续厚植航空产业优势
聚焦省市壮大航空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全力保障驻区航空单位重点项目建设,紧密链接省内“七个功能分区”,全力建设国家航空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区。
抢占低空产业发展新赛道,保障“九天”重型无人机首飞、鸿鹄-100无人机商业运行,加快无人机总装生产基地等10个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百亿级无人机产业集群。
坚持项目支撑
持续蓄积经济增长势能
紧盯全年预期目标,全力稳存量、挖增量,确保125个重点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
优化构建“抓总+主力+联动”招商体系,瞄准飞行器、发动机等11条增长赛道,力争招引过10亿元项目2个以上,全年招引项目总投资200亿元以上。
坚持改革创新
持续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巩固提升“区政合一”改革成效,进一步扩增航空经开区辐射带动作用。
以秦创原航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为牵引,大力实施“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项工程,年内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5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在220家以上,转化科技成果30项以上。
坚持强基提品
持续提升城市综合能级
严格规划成果应用,加快城市道路地下管网整治优化,实现“地面一张图”,形成“地下一张网”。实现试飞院路东延等11条道路年内通车,推进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整治,完成41个小区庭院燃气管道更新。
推动“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争创“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重点村16个。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心塑造舒适宜居的城乡环境。
坚持民生为本
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6月底前,全面完成剩余1个“保回迁”、2个“保交房”任务,托牢群众“安居梦”。
扩大优质教育、医疗、养老覆盖面,完善普惠育幼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全龄友好社会。
坚持抓好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社会治安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长安区
长安区委书记吕强介绍,过去一年,长安区坚定不移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西部强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连续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国创新百强区、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
一是经济运行向稳向好
GDP完成1593.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4亿元。工业投资完成13.21亿元、同比增长8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0.28亿元、同比增长12.9%。
二是产业发展稳扎稳打
粮食再获丰收,花卉销售额达36.5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省级瞪羚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0家。
三是城乡融合共建共享
包茂高速曲太段建成通车;10个商品住宅、回迁安置小区建成交付;5条市政道路、19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完成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10个、电网攻坚项目3个,打造24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75个市级重点村。
四是民生福祉可感可及
新增城镇就业7777人,新建、改扩建学校13所,成功创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成4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事故同比下降61.5%,长安区荣获“平安铜鼎”。秦岭生态质量现状被评为一类、县域优良率100%;空气质量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下降,改善率居关中63区县第1。
2025年
长安区聚焦
全市“深化六个改革”工作要求
围绕打造
“科创高地、产业强区和宜居之城”目标任务
创新赋能
提升科技强引擎
举全区之力推进未来信息港落地见效,聚力打造西安区域科创中心核心平台和南部科创产业带新引擎。谋划打造环大学创新街区,推动西京学院孵化器建成投用,提高西大、西科大高新学院科技园产出效益。
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和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力争全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4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家以上。
链条延伸
提升产业竞争力
农业方面,加快建设1.34万亩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第32届中国兰博会效应,壮大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力争年收益20万元以上村超过80%、100万元以上亮点村达到40个以上。
工业方面,大力实施规上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分类管理、梯次推进长安电子信息科技产业园等44个工业项目,支持长安钢厂等老厂房“腾笼换鸟”,打造工业聚集区。
服务业方面,推动佳龙·EMC城市广场等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培育引进一批研发设计、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办好全国跳绳联赛等体育赛事,不断增强消费潜力。
项目聚势
提升发展增长极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招引落地重大项目10个以上、投资60亿元以上;特别是加速招引增长潜力大的科创企业入园区、进基地,力争实现入园即入区、在园达规上。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用好动态谋划、分段推进、精准调度、一线服务4个办法,确保73个新开工项目二季度开工70%,三季度全部开工;143个在建项目完成投资155亿元以上。
资源统筹
提升城乡融合度
全力保障地铁15号线建成通车,大力推进210国道等路网建设,系统开展燃气管道更新改造、老旧小区雨污分流等工程,完成3个国家级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引镇、太乙宫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高标准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7个,梯次推进6个农村规模化、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
绿色筑基
提升生态高颜值
当好秦岭卫士,深入开展“五乱”专项整治,高标准建设山水项目刘秀示范点,配合推进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建设。
深化污染源头防治,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水治理攻坚战。加速推进千村万户“光伏+”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建设光伏示范片区。
实事惠民
提升民生幸福感
抓好就业增收,确保新增城镇就业8000人以上。积极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建强区域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加快推进区级养老院建设,举办秦腔展演等文体活动。
切实做好“保回迁”“保化债”工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升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
高陵区
高陵区委书记张水利介绍,过去一年,高陵区锚定西安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功能定位,抢抓北跨发展机遇,全年发展呈现出“有质量、有活力、有温度”三个特点,荣获全市2024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一是经济运行有质量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3.83亿元,增长9.8%,连续两年保持高位、高质增长。
二是城乡发展有活力
在中国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的排名位次逐年攀升。
三是民生保障有温度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9%、7.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公众满意度连续两年排名全市第一。
2025年
高陵区将慎终如始
推进既定任务
驰而不息打好“六大战役”
打好产业升级“突围战”
优化泾河工业园空间布局,盘活低效用地1200亩、闲置厂房10万㎡以上;全力推进群健航空等14个技改项目,确保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
以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20户以上为目标,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同时全力保障工商银行总行西安数据中心高陵园区项目8月底正式开工。
打好供需适配“升级战”
一是变“站点”为“支点”,加快打造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商业圈,形成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
二是变“存量”为“增量”,开展“五类用地”专项治理,有序推进2600余亩批而未供、500亩产业用地“标准地”供应任务。
三是变“棚景”为“风景”,推动“全季西红柿”等特色果蔬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打造“五好”现代都市农业。
打好内外循环“协同战”
持续强化与经开区发展规划、园区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引进、服务配套“五个协同”,力争工业总产值超过1800亿元。
推动渭河以南耿镇片区率先突破,深度融入港产港城港贸融合发展,既注重一体化、协同化,又避免同质化、碎片化,真正把相邻之优,转化为聚合之力。
打好城市功能“优化战”
推动惠企纾困更有力,一以贯之重视、一视同仁对待、一丝不苟服务、一心一意惠企。
推动城乡环境更宜居,常态长效推进人居环境“美化、净化、序化、绿化”,实现“城、园、村”“背街不背、小巷荟萃,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推动公共服务更优化,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为抓手,内外兼修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实事提质、扩面、增效。
打好绿色发展“立体战”
抓紧抓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化开展“扬尘源、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综合治理,确保空气质量同比改善、综合排名同比晋位。
加快泾渭分明·拾光农场、源田梦工场云槐宿集等农文旅项目建设,持续打通生态利好向乡村振兴的转化路径。
打好风险防控“整体战”
一是风险预警网,常态化开展重大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特别是在不减标降配的基础上,11月底前完成全年“保回迁”任务,让群众安心安家。
二是基层治理网,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好“七进七步”工作法,推进“产业联盟”“物业联盟”,以强化“两个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三是安全保障网,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