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级智能工厂是具备高度数字化网络化集成能力,可广泛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生产过程精准控制、生产与经营协同管控的工厂,更加凸显数字化、智能化等特点。
近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陕西省2025年度(第一批)先进级智能工厂认定名单,航天基地辖区内西安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信公司”)、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发公司”)、西安雷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雷通科技”)、西安秦泰汽车排放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泰汽车”)等企业榜上有名。今天跟着航小天一起走进西信公司、西发公司的智能工厂看看吧~
西信公司
构建一体化数智化制造运营中枢
西信公司始建于1959年,始终以“做安全控制专家
让列车畅行天下”为使命,为顾客提供安全可靠产品。如今,走进这家深耕轨道交通领域六十余载的企业生产车间,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智能生产画卷扑面而来。
不同型号的继电器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有序“共舞”,机械臂灵活精准地分发工件,测试台自动施加信号、检测参数,“合格/测试中”的指示灯无声传递着结果,全过程数据瞬间汇入管理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转辙机智能装配线更是展现了智能制造的精准高效,底壳被自动抓取上线,每一个拧紧动作的力值都被精确监控,扫码枪轻轻“嘀”一声,关键部件的信息在终端即刻呈现,产品的完整履历也随之自动记录,让产品质量追溯有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而在柔性加工中心群,数十台数控设备正有条不紊地吞吐着金属坯料,刀具轨迹被精密控制,不同型号的转辙机核心部件在这里同时生产,轻松满足“规模定制”的复杂需求,彰显了柔性生产的强大实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西信公司在智能工厂建设上的系统布局。近年来,西信公司以“流程智能协作、资源智能管理、异常智能预警、业务智能驱动”为方向,从供应链管理、产品实现管理、客户管理三方面发力,实现了全业务环节全要素信息的实时互联互通,构建起一体化数智化制造运营中枢,让数据成为驱动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助力企业具备了“规模定制生产”的智能制造能力。
多年的深耕细作收获了累累硕果。西信公司于2019年通过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评审,2022年获得“首届国企数字场景专业赛”三等奖,2023年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获得第一届“赛昇杯”数智大赛优秀奖。
西发公司
打造航天液体动力制造新优势
走进西发公司生产现场,机械加工生产线上,数以千计的数据采集点位正实时获取产线运行数据;发动机总装现场,基于人工智能的工艺优化设计和生产线在线质量智能检测,正为研制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近年来,西发公司持续推进“数字西发”路线图建设,结合现场信息系统实际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以补齐缺口、效率提升为目标,在模型驱动的快速工艺设计、数据中心的数据治理和精准统计、系统应用及数据传递效率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航天液体动力制造正积极向数智化跃迁。
在发动机总装车间,零部件通过自动化物流系统准时配送到位,操作人员借助机器人、智能拧紧设备、光学测量系统高效精准装配……“液体火箭发动机智能总装车间应用”已顺利通过集团公司示范项目评审,成为航天六院在航天科研生产方面“航天装备小批量多批次智能制造”赛道唯一入选的项目。
“我们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训练和调优航天行业大模型和多种小模型,进而开展模型的部署和推理应用,赋能公司工艺设计和质量检测环节,实现人工智能赋能的总装智能车间应用。”谈及今年的数字化工作,公司信息化工作负责人介绍道。
除此之外,“数字西发”建设还体现在看不见的数据流和信息中枢上。通过深度整合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工艺管理系统三大核心系统,公司实现了订单、物料、资金等信息实时贯通,大幅提升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生产计划部门调度主管介绍道,“现在采购了什么、仓库存了什么、车间在干什么、计划完成了多少、成本归集了多少都集成在一个大平台上,决策效率成倍提升。”
通过集成MES系统生产进度和ERP系统配套数据,公司构建了实时生产进度仪表盘,对于停滞工单,系统不仅能显示卡在哪道工序,还能关联分析物料齐套情况、质量提故情况等多维度数据,快速锁定在制品停滞状态与原因。而通过集成ERP系统物料清单(BOM)数据、库存数据、生产计划等,系统可自动计算并直观显示工单的物料齐套情况和缺件影响情况,为资源调配和计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同时还可实现对滞留在制品、呆滞库存进行透明化管理,生产管理部门据此进行重点清查和处理,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智能工厂梯度培育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开展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其中,先进级智能工厂主要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开展建设,打造区域行业领先的发展标杆。
今年上半年,航天基地围绕工业领域技改和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两重、两新”项目申报、银企金融对接等组织多场政策宣贯活动,持续构建“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企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道路。航天基地正在通过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以高质量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