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长乐社区食堂(街坊灶小灶粥铺)的灯光已亮起。金黄的油条在锅中翻滚,八宝粥里红枣与莲子随着勺柄轻轻搅动。氤氲的热气中,79岁的郭桂兰刷了自己的餐卡,用6元钱购买了一碗豆腐脑、一根油条和一颗茶叶蛋。“真是比在自家开火还便宜!”她笑着说。
2025年6月底正式投入运营的长乐社区食堂,如今日均接待群众超过800人次。这处位于兴庆路沿街的民生工程,以“全龄助餐”为特色,既解决了周边小区老人“吃饭难”问题,也成为周边商户、就医群众的暖心驿站,折射出新城区长乐西路街道“民呼我行”的基层治理智慧。
“党建汇邻”聚合力:
从老人心愿到幸福实景
在长乐社区的10个居民院落中,有8个是老旧小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200人。加之毗邻西京医院、康复路商圈,日常流动人口密集。2024年初,社区网格员在“进入知解”走访时发现,许多老人的台账页上都写着同一句话:“就想吃口舒服的热乎饭”。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社区党委迅速启动“党建汇邻”机制,与驻地单位陕西省康复辅助器具中心展开联动。“企业主动承担房屋改造,我们负责功能设计,12次协调会不是走过场。”长乐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薛静回忆道。双方围绕适老化细节反复打磨:明厨明灶如何布局?消防通道怎么优化?甚至一根防滑扶手的材质都经过三轮比选。
2024年底,兴庆路辅路上的一栋闲置的二层小楼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日程。“施工队伍抢时间、保质量,社区工作者全力协调、解决难题。”薛静说。长乐社区食堂占地面积超过400㎡,可同时容纳超过200人就餐。食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引入专业餐饮团队负责日常运营,确保菜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今年6月,当窗明几净的两层食堂正式营业时,前来“验收”的郭桂兰老人红了眼眶:“真把咱们的念叨当回事了!”
“全龄助餐”有温度:
一粥一饭总关情
走进长乐社区食堂,细节处的温暖扑面而来——入口处的无障碍通道让轮椅畅行无阻,就餐区防滑地砖上每隔两米就贴有荧光指引条,取餐台80厘米的高度让坐轮椅的老人无需起身就能轻松取餐,还有楼梯设置的3处无障碍坡道及扶手,处处彰显着适老化设计的巧思。
“低盐低油红烧茄子”“小米南瓜黄芪粥”——每日更新的菜单旁,食材溯源二维码清晰可见。“充100块钱可以有120块钱,清蒸鱼+时蔬+养生粥也才十几块钱。”家住长乐西路假肢厂家属院的白忠贤老人展示着他的“老年餐卡”。更让他感动的是,社区食堂还成了老同事的“聚会点”:“和老伙计们吃着粉蒸肉,倒像是回到了厂里食堂的年岁。”
与很多社区老年餐厅不同,这里的烟火气从清晨6:30一直持续到晚间的9:30。明档厨房里,一边是炖得软烂的老年餐,一边还有现炒的辣子鸡丁。“我们针对不同族群有不同的菜式,老年人可以吃适合他们的,年轻人也可以选他们喜欢的。”长乐社区食堂店长张强说。“像小米粥是专门请教了营养专家添加了黄芪,对老人和来看病的患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在长乐社区食堂,儿童可以吃到配着卡通点心的营养餐,健身人群也可以选择高蛋白营养餐,每个群体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味道。
“志愿同心”筑家园:
从舌尖暖到心间暖
中午11点,银发志愿者刘爱珍正在清点餐盒。“今天要给老人送餐,王大爷要少盐,李阿姨不吃辣……”她仔细核对着本子上登记的特殊需求。这支由低龄老人组成的“银龄志愿队伍”,正是长乐社区积极打造的“温暖风景线”。“社区食堂除了为老年人提供办卡优惠的服务外,还对行动不便老人开展上门送餐服务,送餐员也是居民志愿者。”薛静说。
“我们正在构建‘助餐+志愿’的双向循环模式。”长乐西路街道办事处社区管理科负责人张洁介绍,长乐社区计划建立志愿者机制,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储存的爱心积分;另外每月定期开展“爱心供餐日”活动,为残疾人、低保户、特困人员等特殊人群提供免费用餐。“以前楼上楼下不相识,现在食堂里拼个桌就熟了。”居民赵大妈的感慨,道出了长乐社区这个民生工程最动人的附加值。
在这方飘散着饭香的天地里,每一张餐卡都记录着民生的温度,每一份餐盒都承载着邻里的温情。从“党建汇邻”的共建合力,到“全龄助餐”的精细服务,再到“志愿同心”的互助循环,长乐社区食堂用最朴实的烟火气,诠释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深刻内涵。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明净的餐厅,这里的故事仍在继续——那不只是关于一顿热饭的温暖,更是一个老旧社区在新时代重焕生机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