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架架飞机在跑道上滑行起降。而在机场地下数米深处,另一条“脉络”也在静静奔流,经过多重净化处理的再生水,正通过新建的管网送往各个用水点,滋养着这座现代化城市的运转。
作为地处内陆的重要发展区域,西咸新区长期面临水资源方面的现实挑战,水资源保障一直是区域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如今,随着再生水利用项目的持续推进与深度落地,这片土地正逐步构建起“活水循环”的全新发展图景。
截至2025年上半年,新区再生水利用量已突破1200万吨,相当于一个西湖的的水量,不仅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更为黄河流域缺水地区探索出一条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路径。
从“点上突破”到“全域覆盖”
来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建设现场,这里“污水变活水”正加速成型。按照规划,机场片区污水将全部汇入西咸新区第五再生水厂。为践行“绿色机场”理念,西部机场集团主动在厂区同步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和尾水提升泵站。前者负责将机场日常产生的污水送入第五再生水厂进行专业处理,后者则把处理达标的尾水回送机场,供其循环利用。
去年12月底,第五再生水厂与机场动力保障部、给排水站正式签订委托管理协议,率先在全区形成“再生水生产-委托管理-供应-利用”的政企合作新模式,为大型交通枢纽的水资源循环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
这只是西咸新区再生水管网建设的一个缩影。自2021年启动再生水利用规划以来,新区以“重点项目带动、全域协同推进”为思路,一边聚焦陕西渭河发电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西安交大创新港等重大项目,配套建设专用再生水管网;一边在新渭沙湿地公园、红光公园、泾河南岸滩面等生态区域,构建景观补水管网系统。
截至2024年底,新区已建成各类再生水管网93.34公里,2025年上半年又新增管网4.1公里,覆盖范围从沣西新城核心区、秦创原生态岛,逐步延伸至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的产业园区和居民生活区,形成“跨新城互联互通、重点区域全覆盖”的再生水输配网络。
“以前跨新城调水难,现在通过管网互联互通,渭河发电厂的再生水富余部分能输送到泾河新城的企业,机场的再生水供应也实现了‘自给自足’,真正实现了资源互补。”西咸新区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打破地域限制,新区已形成“一城多源、多城互通”的再生水调配格局,2025年上半年跨域供水量达320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45%。
从“达标排放”到“优水优用”
9月初,走进西咸新区第五再生水厂的深度处理车间,机器轰鸣。工作人员指着一套套复杂的处理设备介绍:“为了满足机场对再生水的高品质需求,我们专门采用了四重深度处理工艺,对尾水进行‘精加工’。”
透过观察窗可见,原本浑浊的污水经过多道工序处理后,变得清澈透明。在线监测屏幕实时显示,处理后的再生水在浊度、悬浮物等关键指标上,不仅远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更超过国家回用水标准,部分指标甚至接近地表水Ⅲ类标准,为后续多元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达标排放”到“循环利用”,水质提升是关键。2021年以来,西咸新区对全部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出水水质提标改造,将原本直接排放的污水转化为可用于工业冷却、景观补水的再生水。以服务西安交大创新港的西咸新区第四再生水厂为例,通过“AAO+MBR膜”处理工艺,让再生水水质满足新渭沙湿地公园景观生态用水需求,每年可为湿地公园提供新鲜水量约500万吨,对交大创新港区域宜居环境提升显著。
针对机场能源站冷却、道路保洁、园林绿化等多场景用水需求,第五再生水厂更是将水质视为“生命线”。“我们在水厂设置了24小时在线监测点,实时跟踪水质变化,一旦发现指标异常,系统会立即预警,工作人员能在1小时内赶赴现场处理,确保输送到机场的每一滴再生水都安全可靠。”第五再生水厂负责人说。
2025年上半年,新区再生水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从“单一补水”到“多元应用”
2025年以来,随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的全面落地,新区再生水应用场景再添重要一笔。
依托前期建成的“厂站共建”模式,新区将第五再生水厂的达标尾水顺利接入机场配套的雨水回用水再利用供水系统,让再生水在机场建设运营中即时“上岗”。截至目前已为机场稳定供应再生水19.33万吨,用于能源站设备冷却、航站楼周边道路保洁及绿化带灌溉。
西部国际机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按照当前用水需求测算,预计全年可为机场供应再生水超100万吨,相当于节约了600多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水量,也让机场在“绿色低碳”建设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如今,再生水在西咸新区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在工业领域,陕西渭河发电厂将再生水用于机组冷却,替代了原本的地下水,每年压采地下水500万吨,成为新区工业节水的“标杆”;在市政领域,沣西新城核心区的道路保洁、绿化灌溉全部使用再生水;在民生领域,沣西新城的部分公厕、停车场冲洗也引入再生水,形成了“再生水+市政服务”的新模式。
数据显示,西咸新区再生水利用率从2020年的20%提升至2024年的35%以上,2025年上半年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至38%。随着再生水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新区四年间累计封停自备水源井272眼,压采地下水量2756万立方米,实现了“地下水采补平衡”的良性循环。